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軟件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軟件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產品經理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產品經理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老年群體規模正在擴大,為了彌合互聯網與這一類人群的數字鴻溝,產品的適老化改造必然被提上日程。然而,APP的適老化改造並不能僅僅是表麵功夫,在適老化設計中,產品經理最需要的,是站在老年用戶的角度,體察他們的真正需求。
2021年工信部已經組織227個APP完成適老化改造,支付寶、微信、高德、淘寶等軟件已完成部分改造。
小張是公司裏第一個接到APP適老化設計的產品經理。
老板找到小張:“小張啊,現在產品老年用戶比例越來越大,你來做一下產品適老化吧。”
接到任務後,小張迅速從產品、設計和運營三方麵開展了工作。
產品層麵,他將軟件拆分為普通模式和老年關愛模式,並刪減了一些不常用的功能;設計上他和設計師溝通將圖標和字體盡可能放大;運營上,他抓住了老年用戶貪小便宜的心理,增加了砍價引流的功能。
一個月後,APP用戶流失50%。
老板找到小張:“小張啊,你在搞什麽?”
小張的設計思路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本文將從產品、設計、用戶心理三個方麵展開分析、
一、設計:越大越好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用原型圖示意該產品的界麵。
筆者在某APP的老年模式下看到了這樣的設計,整個界麵清晰簡潔,按鈕的尺寸也大到驚人。但總覺得哪裏不對勁。
這個按鈕好像在說話:“你若看不到我,怕不是瞎了吧。”
我們對於事物是有常識認知的,比如杯子是用手可以握住的尺寸,門把手是手可以握住的尺寸,燈的開關一般小於手掌大小。
同理,按鈕的點擊對象是手指,食指的尺寸是44 x 44像素,拇指是72 x72像素。該產品的按鈕尺寸,顯然已經比拇指的尺寸大了三倍不止。
這會讓人開始懷疑,這難道不是海報或者背景圖片嗎?
這就好比,你媽拿著一個水桶裝滿水,和你說,喝水吧。
你找了半天,發現沒有杯子。
你問媽媽,水杯在哪裏?
你媽說:“那麽大,你看不到嗎?”
所以,設計首先要基於常識和點擊目標對象的尺寸,而不是為了大而大。
我們拿目前比較受老年用戶喜愛的幾個產品,拚多多、全民K歌、今日頭條舉例。
比起一味放大字體和按鈕,這幾款產品更注重界麵的合理組織分塊,界麵的清晰簡潔。
我們拿全民K歌舉例。
除去產品框架(底部導航和頂部導航),產品中心區為K歌主要功能區。
組織方式和一般的音樂軟件非常類似,但隻保留了常用必備功能。
頂部為主播相關的信息:昵稱、頭像、演唱曲目。
中間為視頻和歌詞。
底部為互動區:評論、分享、送花和進入歌房。
別小看這個保留必備功能的設計思路,很多產品都在發展壯大中不斷增加功能,比如被我們看著長大的微信,雖然我們一步步看著它長大,但是很多功能也找不到在哪裏,甚至80%的功能,我們從未使用過。
功能之外,界麵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所有的按鈕並沒有過分放大,隻是稍做加大,更多的是加大了色彩對比度,使整個界麵非常清晰。
拿歌詞區域舉個例子,我們常見的聽歌軟件,如下圖:
正在演唱的歌詞和其他歌詞相比,顏色較相近,而全民K歌用鮮明的紅色顯示了正在演唱的歌詞。
醫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視覺會出現生理視覺衰退、色覺衰退、明暗適應的改變、弦光敏感以及視野縮小。
因而比起一味放大按鈕,刪減功能,增加顏色對比度,適度加大按鈕尺寸是更合理和友好的設計。
二、心理:你真的懂老年用戶的心理嗎?我們刷新聞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無助的老人,他們因為不會用手機支付,拿著現金買不到東西而無助懊惱,他們因為沒有手機出示健康寶而被迫趕下公交車。
比起期盼特殊優待的心情,他們更多的是因為無法融入現代社會而進行自我批判。
想一想,“我老了,你優待優待我”和“我老了,不中用了”,哪一個是你更常聽到的句子?
30歲女人害怕別人說自己年紀大,50歲的男人害怕別人說自己老,70歲的爺爺不喜歡別人把他當成老年優待對象。
在疾病研究的心理學中也表示,比起給一些特殊病患特殊優待,他們更喜歡被當做正常人。
優待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誘發心理問題。
我們要明確一個目標,我們進行適老化是為了解決老年人看不清,不擅長複雜操作的問題。
而不是為了進行人群區分。
我們常見的一些軟件,比如高德打車和支付寶,都推出了老年關懷模式,但並未得到老年人的青睞。
這兩款軟件都需要用戶自主切換到老年模式,如下圖。
這種鮮明的劃分會被老年人理解成,我老了,不中用了。
這一點我們可以向今日頭條學習,今日頭條產品設計本身非常很簡潔。針對於一些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它選擇在設置增加調節字體大小的功能。
這背後對應著一個心理,我們是在解決字體小的問題,而不是把你劃分為老年用戶,關愛你一下。
每個人都是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的,而不是我沒用,我是某種人。
梁寧的《產品思維30講》中也說過,拚多多砍一刀背後的心理訴求更多的是我成功省錢的成就感,而不是我是個貪便宜的人。
這就好比,你會說我做成功了一件事,但你不會說我是一個貪圖小便宜的人。
對於老年人,她們退休之後,力所能及可以做好的事情越來越少,如果真的可以通過聯係朋友,免費拿到紅包或者商品,她們會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你想想你送給你媽一個泡腳桶她比較開心,還是她自己通過找朋友助力從拚多多上領一個她比較開心。我試過,後者會更開心。
老年人隨著年紀增大,她們能從工作和生活中獲得的成就感越來越少,如果能夠通過產品設計帶給他們一些成就感,何樂而不為。
比起區分人群,我們更應該思考老年用戶在使用互聯網APP麵對的問題是什麽,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三、產品:真的需要那麽多選擇嗎?face+本來定位年輕人的換裝產品,卻誤打誤撞受到中老年的喜愛。分析過用戶構成比例後,產品團隊迅速根據用戶行為和反饋調整產品。
在一次線下分享中,她face+分享了自己針對老年用戶的設計經驗。
一般的拍照軟件都會有很多不同的風格模板選擇,她face+也為用戶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換裝模板,但是用戶總反映不會使用,直到有一次,他們將用戶主動選擇模板更改為「任意換」。
用戶數據一下就漲上來了。產品團隊這才意識到,對於中老年用戶,比起給很多選擇的繁雜流程,他們更喜歡較少的選擇。
如果用戶不喜歡當前模板時,他們再切換下一個模板就可以了。
《簡約至上》中也介紹過一項研究,希娜和馬克兩名博士在市場上賣果醬,當他們擺出24種不同口味的果醬時,路過的人隻有2%會購買;而當他們擺出6種果醬時,購買比例增加到了12%。
同時,他們也發現,在選擇少的情況下,用戶購買之後的滿意度要高於選擇多的情況。
用戶喜歡擁有選擇權,這使得他們感覺自己在掌控局麵。但當選擇過多時,反而會造成負擔。
有時候,一個「任意切換」就夠了。
少即是多,是由極簡主義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凡德羅提出的,這句話經久不衰,在很多設計場景下都適用。
當我們認為用戶想要更多選擇時,這背後其實蘊藏著一個可怕的主觀意識,我們在以設計者的思維對用戶進行誤判,我們會認為我們能給出更多是更好的。
四、對於適老化,我們還能做什麽?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何時我們更多地是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
1)站在老年用戶的視角上,我們還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
比如,適時地出現運營活動,而非一味地推廣活動。
2)先讓用戶完成主要任務
筆者在使用美團APP時,經常會被一些紅包、推送,引導到其他的特殊購買頁麵,需要點擊退回才能回到主頁麵。
筆者本來要買菜,卻被一個紅包頁麵引導到了女神節特惠商品的頁麵,按了兩次退回鍵才回到首頁。
那如果換成我們的爺爺奶奶一定蒙了。
友好的方式是讓我們先完成購買任務,之後再推送紅包,讓用戶自主選擇。
很多產品的紅包都是在一進來彈出來的,甚至會引導到可以使用專屬紅包的頁麵。
我們還好,但老年用戶遇到打破自己常規操作的東西後會非常無助,畢竟他們不是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
3)從相關領域學習取經
在適老化的推行中,我們可以多看看已經受到中老年喜歡的產品有什麽特點。
除此之外,麵向B端的產品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很多B端用戶也是互聯網程度較低的群體,B端產品推行互聯網化時,經常麵對的問題是用戶因為不會使用而推行不下去。
比如我們在幫助一家傳統企業做線上化,把一些常用的審批報表流程搬到線上,表單的流程和設計和咱們平時用釘釘企業審批幾乎一樣。
可是他們就是覺得很難用,後來調研發現,用戶是不習慣用互聯網的東西。
隻要是用戶的問題,就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後來,我們通過提供更細致的人工幫助以及加入一些職能識別和默認選項,解決了用戶使用過程中的難點。
這背後蘊藏著兩個邏輯,第一是通過人工,解決用戶適應新事物的情緒問題,第二是我們多做點,讓用戶少做點。
對於適老化也一樣,我們提供更便捷、可觸達的客服服務的同時,也要通過智能識別和默認項減少用戶操作成本。
例如,健康寶這種普適產品可以通過識別用戶手機號一鍵登錄,而不是讓用戶自己填寫驗證碼。
支付寶等功能較多的產品,可以提供快捷可觸達的客服入口,智能機器人也可以。
適老化雖然是一個相對新的設計領域,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一些已經擁有老年用戶的產品或者正在麵臨互聯網轉型的行業吸取經驗。
五、總結最後,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小張。小張看似解決了常見的適老化問題,但他有幾個問題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適老化絕不是簡單的放大字體和刪減功能,我們要解決的是在合理認知範圍內優化字體大小和色彩對比度。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視覺顯色會減退,但並不代表我們需要把一個東西放到足夠大才能看到。增加老年關懷模式看似是關愛老年人,實際是,一方麵沒有考慮老年用戶希望被一視同仁的心理,另一方麵,關懷模式是從設計者的角度把人群進行了劃分,站在用戶的角度,他們隻想要更簡潔和清晰模式。在增加運營活動時,要考慮到老年用戶對產品的不熟悉,適時減少推廣和運營,先幫助用戶順利完成使用產品的主要任務。隨著時代的發展,產品經理總要麵對不同的變化,比如以前C端是香餑餑,現在需要B端行業深挖人才,比如以前我們需要研究一二線白領,現在我們要熟悉下沉用戶。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不斷老齡化,我們又需要做適老化。
這其中有變化也有恒定。變的是群體和行業的屬,不變的是我們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相信無論時代如何改變,作為一名守住本心(為用戶之心)的產品經理,我們都在時代的洪流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專欄作家#牛奶,微信公眾號:我是產品牛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工業互聯網產品經理,分享對產品的思考和總結,一起快樂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